低价签约,潜藏风险
展开剩余60%俄罗斯方面,最终在2011年底选择让步,签订了3架二手伊尔-76MD的协议。经过翻新,这些飞机从2012年起陆续交付,直至2017年共交付13架。这些飞机的来源包括俄罗斯空军、白俄罗斯空军和一些民航公司,经过翻新后加入中国空军的机队。 到2016年,中国空军的伊尔-76数量已经达到了26架,包括早期的10架和改装的二手飞机。与此同时,发动机合同也在继续履行,2009年12月,第一批32台D-30KP-2发动机提前到货,并逐步替换为国产发动机,帮助中国加速了自主研发的进程。 结局:自主发展,空军实力稳步提升 中国空军没有因为外部的变数而放弃发展,反而加速了自研步伐。2007年,中国启动了运-20的项目,参考了伊尔-76的气动设计和C-17的结构,目标是提升自身的战略投送能力。运-20首飞于2013年1月26日成功完成,并于2016年开始服役。运油-20作为加油机也在2017年进行了地面测试,2018年开始飞行,能够为歼-20战斗机提供充足的续航能力。 相比之下,俄罗斯的伊尔-476进展缓慢,从2012年到2021年才交付了13架,而俄罗斯自己订单的交付也滞后。与此同时,中国的运-20数量迅速增加,到2022年已达到60到70架,国产WS-20发动机的应用让中国的空军力量更加自给自足。 最终,俄罗斯的加价策略在中国这里未能奏效。中国通过转向自研,成功摆脱了对外部供应的依赖,空军力量得到了稳步提升。而俄罗斯虽然在最终完成了部分交付,但也因这次军贸教训付出了失去信誉和订单的代价。如今,中俄关系依旧稳固,但中国空军的现代化进程已经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。 这段历史不仅是一次军贸的教训,也让中国深刻认识到,合作虽重要,但更要保持警觉,避免因低价签约而埋下隐患。如今,随着运-20家族的壮大、加油机和预警机的全覆盖,中国的战略空军格局正在逐步成型,未来的投送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逐渐接轨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远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